“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”这是老子的一句经典名言,我觉得放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特别合适。作为一个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变化的人,我深刻体会到“前”与“后”的巨大差异。今天我想谈谈这个问题——为什么一万个后三十年也比不上一个前三十年?
想起年轻时的日子,真是让人百感交集。1978年那会儿,改革刚起步,我们村才通上电,之前家家户户都用煤油灯照明。生活虽然艰苦,但大家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。记得有天晚上,老支书召集全村人开会,他激动地说:“乡亲们,咱们不能一直过穷日子,国家在改革,咱们得跟上!”从那以后,全村人齐心协力,修路、种地、办厂,硬是在贫瘠的土地上闯出了一片天地。后来村里建了个小砖厂,虽然设备简单,但工人们干劲十足,那种热火朝天的场面,我到现在都忘不了。
回顾这段历程,我深刻体会到,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十年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。那时虽然生活条件差,物质不丰富,但人们干劲十足,精神面貌特别好。用现在的话说,就是特别有拼搏精神。再看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,经济发展了,生活水平提高了,但总觉得缺了那么一股劲儿。这就好比建房子,前三十年地基打得牢不牢,直接关系到后三十年能不能建起高楼。正是有了当年那一代人的艰苦奋斗,才有了今天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。
有人可能会说:“老爷子,您是不是太留恋以前了?现在的年轻人可不这么看,他们觉得未来更有希望!”这种说法乍一听挺有道理,但其实是个误解。我们不妨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些。想想看,要是没有鸦片战争后的屈辱,没有五四运动的觉醒,没有抗战时期的血战,新中国能成立吗?要是没有建国后的“前三十年”,改革开放又怎么可能顺利展开?历史告诉我们,“前三十年”不只是一段艰难的时光,更是一段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探索历程。
说到这儿,我不由得想起我的老朋友老李。他是个典型的“前三十年”过来人,年轻时当过兵,退伍后回乡种地。那时候农村穷得连饭都吃不饱,可他却一门心思研究怎么改良土地、增加收成。他天天起早贪黑,翻遍各种农业书,还专门跑到县城向专家请教。老天不负有心人,几年下来,他承包的几十亩地变成了高产田,不但自家不愁吃穿,还带着乡亲们一起过上了好日子。老李总说:“困难算个啥?只要肯动脑子,办法多得是!”这种精神,不就是“前三十年”最值得珍惜的财富吗?
换个角度看,“前三十年”之所以重要,还因为它塑造了我们的民族特质。那时的人们普遍拥有“能吃苦、讲团结”的精神。比如修建红旗渠时,几十万民工冒着生命危险,在陡峭的山崖上开凿水渠,硬是把漳河水引到了缺水的林县。这样的壮举,如今很难想象。再比如“两弹一星”工程,许多科学家隐姓埋名、甘于寂寞,只为让国家早日强大。这些英雄事迹表明,“前三十年”不仅是物质建设的时期,更是精神提升的阶段。
我同样认为,“前三十年”并非十全十美。那个年代的计划经济确实有不少毛病,像效率不高、资源浪费这些问题都存在。但这些不足并不能抹杀整体取得的成就。这就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挫折,但这些挫折并不影响他最终成为一个出色的人。实际上,“前三十年”积累的经验和教训,正好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借鉴。要是没有那段历史,我们可能很难真正理解“摸着石头过河”的深刻含义。
我们应该怎么客观评价“前三十年”?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分寸。首先,我们要珍视和继承那些优秀的精神品质,像不怕困难的决心和乐于付出的精神;同时,也要勇于面对当时的不足,积极改进和提高。只有这样做,我们才能既继承优良传统,又吸收新思想,更好地走向未来。
